工业园资讯

星级绿色建筑最高可获100万奖励

时间:2013-08-06 23:00 作者:东莞厂房网 阅读:

 

昨日,市政府常务工作审议通过了《东莞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》,批准设立“东莞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”,规模为每年1000万元,直到2015年共计3000万元,主要用于支持绿色建筑、可再生能源利用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及建筑能耗监测应用等工作。
 
  记者了解到,目前,我市已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共有7项。
 
  除了东莞生态园控股有限公司办公楼外,其余6项均为万科旗下项目或楼盘,包括万科翡丽山二期、万科长安广场二期等。
 
  目前我市暂未有项目获评绿色生态城区。
 
  会议通报了“两高”环境犯罪司法解释以及实施意见。同时还审议通过了奖励我市参加第14届伦敦残奥会有关人员、加快建设残疾人居家康复项目、2013年东莞市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方案等事项。
 
  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袁宝成主持召开了会议。
 
  申报方式
 
  符合条件单位或个人可申报
 
  在我市依法注册成立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均可申报,涉及各房地产企业、建筑业主单位、技术服务企业等。我市辖区内与建筑节能有关的单位的规划与建筑、结构、暖通、给排水、电气、建材、建筑物理等七个专业的高级工程师、总工或技术负责人可申报绿色建筑专业人才培训。但市财政投资的建设项目不纳入资助范围。
 
  市住建局说,《办法》发布后,住建局将发布专项资金申报指南,符合条件的单位、个人均可按相关要求申报。受资助单位有下列五个情形之一的,将终止资助并依法追回已拨付资助款项,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纳入建筑节能专项资金黑名单,并公开通报,5年内不得申报有关资助。构成犯罪的,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。这些情形主要包括申报材料不实的;虚假申报、重复申报、多头申报、恶意骗取专项资金的;冒领、截留、挪用、挤占专项资金的;不配合评审和验收,或在评审及验收过程中造假等。
 
  资助标准
 
  对获得国家或省一、二、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,按单位建筑面积分别予以每平方米5元、10元、30元奖励,各单项奖励不超过100万元;对获批国家、省绿色生态城区称号的项目,一次性分别资助200万元、100万元,对同时获得的国家、省资金资助的项目,再分别按1:1、1:0.5比例配套,最高不超过300万元。
 
  此外,对符合条件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,按节能改造总投资额的20%对项目投资方予以资助,单位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50万元。
 
  对于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示范资助项目,应用太阳能光热及水源、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集中供应生活热水系统项目,合同金额不少于50万元。项目已通过竣工验收并正常运用1月以上,优先支持更高节能率的项目。
 
  生活热水项目按合同金额的20%对建设单位予以资助,单位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50万元。
 
  狠抓污染企业 市长要求“绝不手软”
 
  “对严重污染企业严肃查处,绝不手软。”袁宝成在会上强调。
 
  昨日,会议通报了“两高”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,并提出了我市环保管理工作实施意见。
 
  为尽快适应新要求,全面加强企业环境监管工作。市环保局称,接下来将继续做好职务犯罪风险防控;对渎职行为严惩不贷,对有案不移、有案不立、以罚代刑、放纵犯罪等监管中存在的渎职失职行为坚决予以查处,决不包庇。
 
  市环保局表示,将定期加强环保、公安、检察和法院工作沟通,共同研究执法中遇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。尽快制定环境刑事案件移送制度,对移送主体、移送标准、移送程序等作出规定。建立案件通报制度,对环保部门查处的行政违法案件、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况定期通报公安、检察和法院等单位。
 
  其他议题
 
  残奥会两运动员各奖86万
 
  会议决定,对我市参加2012年伦敦残奥会的有关人员给予321万元的奖励,其中对周国华、李杰分别奖励86万元。去年,我市盲人运动员周国华和领跑李杰在残奥会上获得1金1银的好成绩,并打破一项残奥会纪录和一项世界纪录。
 
  为300名重残人士提供康复救助
 
  会议决定,选取在长安、凤岗、黄江等12个镇街开展居家康复试点工作,市财政下半年将对300名贫困残疾人实施居家康复救助。救助对象必须是贫困残疾人,包括低保对象和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困难残疾人。按省要求的每人每年5000元标准,为30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服务。该项服务明年将在全市32个镇街推广,市残联计划2014年服务700人,2015年则达到1000人。
 
  创建9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
 
  会议决定,今年我市将创建9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。根据方案,社区应急避灾场所要考虑结合体育场馆、公园等公共场馆进行规划布点,重点针对防台风、防洪涝、防雷电、防地震、防高温冰灾等自然灾害,以灾害源就近布点规划为原则,确保发生紧急情况时人员紧急疏散。此外,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开展1-2次预案演练,使社区居民普遍掌握自救自护等技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