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山资讯

南社古村落

时间:2012-05-02 17:40 作者:阅读:

  生于宋嘉熙二年(1238年)其父谢希良为浙江会稽进士,南社村谢姓的始祖谢尚仁是广东南雄州推官谢希良的儿子。南雄州推官任内,执法严明,徇私协理刑事案件和狱中事务,深受当地老百姓好评。家教方面,常以“勤俭、立志、好学”教子,使谢尚仁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。南宋末年,元兵大举南侵,南雄州的老百姓纷纷南逃。谢尚仁孤身一人夹在南逃的难民之中,听说东莞安定,就逃到茶山芦荻墩避难。由于芦荻墩荒凉,难于谋生,后听说南社“山水其秀,田多地沃”于是又从芦荻墩迁居南社,与戚、席、麦、陈、王诸姓并居。谢尚仁初到南社村时,生活十分艰难,马头岭山坡搭一茅棚居住。因他从小就在官府中生活,不懂耕田种地,只好靠补鞋为生。村中诸姓父老,见他为人忠厚,十分勤俭,就为他做媒娶邻村王姓姑娘为妻。小两口日夜劳累,小有积蓄,就买些田地。谢尚仁不再靠补鞋维持生计,与妻子过着日出而作,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。谢尚仁婚后生有一子,取名士昌。士昌又生有二子,并秉承父教,使勤奋好学、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世代相传。从第三代起,谢氏在南社诸姓中站稳脚跟,逐步改变了贫穷的面貌,明朝中期,谢氏人丁兴旺,成为南社诸姓中的强势一姓。

交通十分方便,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。离东莞市中心区约18公里。京九铁路和广深铁路的东莞站、东莞市东部快速干线、莞龙路、石大路等均可到达。南社村现存的古建筑群中,有明清祠堂30座,古民居250座,古庙宇3座,古井、古水塘40多口,古墓葬30多座,古围墙及其遗址302丈5尺,门楼、谯楼多座。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,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。近几年来,先后被评为东莞市文物八景之一、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、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。

一)明清祠堂 村中标志。

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。建村初期,南社明清祠堂所在南社村始建于南宋。仅为戚、席、麦、陈、王诸姓聚居的小村。后为广东南雄州推官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徙居,经数代繁衍所发展。至明朝中期,南社村初具规模。明朝崇祯末年,村民修筑了围墙,形成了以围墙为界的以谢姓为主的村落。由于人丁的兴旺,村墙之内不能满足村民的居住需要,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,村民在村墙之外建造房屋,经过三百多年的扩建,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名村。现存的古建筑群集祠堂、庙宇、民居、门楼、谯楼、围墙、里巷、古井、古塘、古墓、古树于一村,其中明清祠堂最具特色。南社明清祠堂的数量,特别是单一姓氏祠堂的数量之多,不只广东少有,全国乃至世界也不可多见,成为南社村标志性的建筑,解在宗法制度下农耕文化课堂,研究明清时期广府祠堂建筑的实例,具有很高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研究的价值。

二)宗法文化 显于祠堂

既有物质文化遗产,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存的文物。也有非物质文化遗存。物质文化遗产中,既有不可移动的文物,也有可移动的文物;非物质文化遗存中,既有广府地域流传的粤曲,也有南社村世代相传的点灯、喊惊以及举办红、白事等风俗,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。

南社明清古村落宗法文化的载体。宗法文化是中国在封建制度下,南社明清祠堂是南社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局部。以血缘为纽带维系和管理聚落的文化现象。这种文化现象,以祠堂为载体,供奉同一血缘姓氏的祖宗。纵向为祖、横向为宗,区分嫡庶、长幼尊卑的等级凭血缘关系。祠堂以祖祠(祖庙)大宗祠、宗祠、公祠(又称支祠或房祠)家祠(家庙)为序列;以族谱为记录,记载同一血缘房派的祖宗世系、生平、重大事件等。上述的宗法文化现象,南社古村明显地表现出来,尤其以祠堂为载体更为明显。

分别为谢氏祠堂、麦氏祠堂、卫姓祠堂。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,南社明清祠堂原有36座。5座谢氏祠堂和1座卫氏祠堂已经荡然无存。现存的30座祠堂中,保管完好和较好的有19座,保管一般的有6座,保管较差和破坏严重的有5座。除了1座麦氏宗祠外,其余29座均为谢氏祠堂。谢氏祠堂的数量占现存祠堂总数96.6%。谢氏祠堂数量之多,反映了南社村是一个以谢氏血缘为主的村落。事实上,现住的三千多村民中,谢姓村民占90%左右,谢氏是南社村的一大姓氏。然而,谢氏在明朝中期以前,村中并不是大姓。谢姓在南社村的崛起

 

  东莞厂房网专业提供东莞茶山厂房租售及仓库租售,土地信息,工业园、写字楼招商等业务,欢迎来电咨询!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东莞厂房网专业提供东莞厂房租售及仓库租售,土地信息,工业园、写字楼招商等业务,欢迎来电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