仓库资讯

从旧仓库起步闯出办报新路

时间:2012-04-28 11:42 作者:阅读:

  面积十多个平方,当时办报的地方是借了原市委大院(蔡屋围侧、原宝安县委所在地)旁边一间旧仓库作为办公室。几张旧桌子,几条木长凳,就作为办报的据点。没有电话,就把宣传部的电话接过来。进来采访,别说专车,就连自行车也没有。那段时间,很少在宣传部办公,全力投入准备出报工作。那时很多具体困难已够我应付,却还要顶住来自各方面让人头痛的压力,诸如有人说什么“特区是否办得胜利尚不知道,还办什么报纸”深圳小小一块地方有什么新闻好刊登呢?不去理会那些闲言碎语,而是更坚定了办报的决心。可幸省委宣传部全力支持我呈报的办报请示报

特区要办一张报纸

奉命从省委宣传部调来深圳任职。当时我有思想准备,1980年8月。这里新成立经济特区,将要开辟一个改革开放新天地,思想文化战线的任务十分艰巨。职前的8月22日,广州参与了全省宣传工作会议。会上,省委书记习仲勋讲话,批评深圳宣传文化工作单薄,要求加强宣传文化工作的力度。职之后,看到思想文化阵地一片萧条的情况,感到习书记的批评十分中肯。想,工作开始踏入艰难岁月的里程。

连宿舍都没有。暂住在新园招待所四栋,那时生活条件很差。时任市委第一书记吴南生和其他几位领导同志,也住在这里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》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表。连夜起草了组织全市干部学习和宣传“条例”通知,8月27日。由吴书记签发。

要让广大干部、市民认识什么是经济特区,条例”出台和实施是关系到特区命运的一件大事。特区的基本方针政策和发展前景,这当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然而那时没有任何舆论工具,原本仅有的有线广播设施,年初遭受一场台风吹袭而杆倒线断,喇叭不响。面对这种情况,大家心急如焚,也意识到建立宣传舆论工具的重要性。这样一来,办报的意念浮出来了很快提上市委的议事日程上。

吴书记找我谈话,有一天。布置办特区报的任务。再过几天又找我谈。讲了一些想法,也提了经费、人力、设备方面的困难。吴书记态度坚决,话也干脆:有多少困难都想办法克服,办特区要闯,办报纸也要拿点勇气闯一闯。提出让我找两个人,一是司马鲁(管钱的副市长)另一位是时任新华社驻深圳记者张洪斌。立即行动,找到司马鲁,明白我来意是要钱就马上封口,说市里没钱,办特区中央不拨款,只有3000万元的贷款,现在各方面都等钱用,办报纸哪来的钱。陷入了困境。第二个人张洪斌不用找了与我新园同住一间房,早就一见如故,同一条战壕作战的伙伴。为了谈办报的事,专门邀请了张洪斌和新华社记者站负责人雷力行,去了一趟沙头角。晚上,住在一间小学校的楼上,把几张学生上课的桌子排起来作睡铺。这一晚,促膝谈心,围绕着办报展开讨论,各抒己见,慷慨激昂。对市里办报纸很热心,很拥护,并答应助我一臂之力。从这时开始,张洪斌就成为我心中筹办报纸的重要人选,并在以后成为创刊第一任老总。

市委常委会议上作出由宣传部负责筹办报纸的决定,1980年11月15日。并要宣传部提出可行性方案。部里讨论,新闻科提出两个方案:一是与北京某出版社或深圳一家有印刷能力的单位合作办报;二是先办试刊,委托香港《文汇报》或《大公报》印刷,印刷的外汇费用由市财政解决。方案报上去,市委原则上同意采用第二方案,决定由宣传部牵头并要求尽快行动,闯出一条新路子来。

2

守业的日子故事多

终于申请到3000元开办费用做购买文具和工作人员交通费、夜餐费。接下来办报人员从哪儿来?说是从外面调进,经几番请示、演讲后。但当时特区艰苦的环境谁愿意来呢?而且,远水救不了近火,后来干脆以市委宣传部科室骨干及新闻科全体同志为主力,当时有曾锦棠、黎颖、丘盘连、刘学强、黎珍宇、刘叶城、林雨纯、彭茂光,加上自告奋勇前来参与筹办报纸的张黎明、江式高、莫漠、戴木胜等12人,由张洪斌同志率领,就这样我拉起了一个临时办报班子,开始了艰难的准备工作。这一段的回忆很感慨,后来在写的一首诗稿中就有“十二儒生壮志行,同舟共济竭真诚”诗句,表达了对这12儒生”敬佩和谢忱。

 

  东莞厂房网专业提供东莞仓库租售及厂房租售,土地信息,工业园、写字楼招商等业务,欢迎来电咨询!